AI時代,企業生存與勝出關鍵,六成交易由這件事決定
本文深入分析為何我們會因為一場球賽而投入大量感情,社會如何因為創造了意義跟故事而團結,經濟如何因此而運轉。未來社會將因為AI的到來而產生巨大改變,超級企業將進一步定義人類的認知價值。
訂閱Metalogic
NBA冠軍賽與大谷翔平:我們為何被吸引?
運動賽事的魅力
我們為何被這些比賽吸引注意,投注感情?籃球賽,一群人玩一顆球,實際跟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?
奧運賽跑的意義
奧運比賽的賽跑,實際對人類生活有何關係?人類有可能跑得比車快嗎?
經濟價值的來源
一定有合理原因,解釋為何人類對特定活動投注巨大感情,產生很多經濟價值。
人類創造意義:感性與說故事的力量
所有的運動比賽,都不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,但是有高度意義與娛樂價值,也可以創造英雄,如大谷翔平。賽跑比賽對於解決實際社會問題幾乎沒有意義,沒有人跑得比車快,但奧運比賽有很高娛樂感性價值。
人類之所以賦予某些活動高度意義,並非基於理性效益,而是因「情感驅動」與「集體敘事」的需求,這是人類文明構建秩序與價值的基礎。
哈拉瑞:人類統治世界靠的是集體相信虛構故事
虛構的力量
宗教、國家、金錢、企業與比賽規則,本質上都無實體存在,但因為足夠多人「相信」,它們就成為制度、價值與權威的基礎。
運動敘事功能
奧運、世界盃、MLB這類賽事,提供了清晰的「英雄旅程」,創造值得追隨的象徵人物(如大谷翔平),並喚起族群認同與國族情感。
意義的來源
這些運動活動的意義來自於虛構中的秩序感與共同體情感,不因是否「理性有用」,而因它符合人類腦部對意義與群體的需求。
感性比理性更適合設計意義
感性和理性在大腦中如何運作的視覺比喻。
認知科學的洞見
從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補充:大腦「感性系統」比「理性系統」更快反應,並主導大多數判斷。
例如:我們看一場比賽並不是為了「比較誰比較有用」,而是為了看到努力、榮耀、失敗與逆轉的過程——這是感性意義的構建。
意義產生機制
意義的產生機制:往往是敘事+情感 → 集體共鳴 → 建構價值秩序。
「為什麼大谷翔平是英雄?」並不是因為球賽會影響我們生活,而是因為他滿足我們對「完美人類故事」的投射與共鳴。
具備意義的活動或產品,是文化經濟的核心
IP經濟的價值
運動明星、大型賽事的價值來自情感敘事的資產化。在感性價值被大規模認同時,即便無實用效益,亦可創造龐大經濟價值。
品牌忠誠度
品牌價值與忠誠度基於故事與情感認同,遠高於產品實用性本身。
現代社會中,超過6成經濟交易出於感性動機
60%
感性驅動交易
現代社會中,超過6成經濟交易,出於情緒反應、身份認同、文化象徵、故事敘事與社會比較。
2
思考系統
根據Kahneman的《Thinking, Fast and Slow》:大腦中負責快速決策的「System 1」以直覺與情緒為主;慢速、邏輯的「System 2」鮮少主導日常決策。
消費行為是感性包裹理性的混合物
感性誘因
人們往往先「想要」某物,被情感所驅動
理性合理化
之後才用「功能、價格」等來合理化自己的選擇
例如:買iPhone是因為「品牌認同、設計感、社交地位」,不是因為CP值最優。購買奢侈品並非為滿足物理功能,而是為滿足心理價值與階級感知。
AI具備超級智能,沒有意識,但可以設計意義
AI並不具備「意識」與「價值理解能力」,但它可以模擬人類的價值語言與行為模式,進而影響甚至操控人類的價值體系,這正是其危險與革命性的所在。
哈拉瑞在《未來簡史》(Homo Deus)與公開演講中反覆強調:「AI並不需要意識,就能取代絕大多數人類工作與決策。」
AI沒有意識,無法真正「理解」價值
統計模型的「模擬」
AI可判讀出人類在文字中使用的價值觀(例如「自由」、「正義」、「幸福」),但這種理解是統計模型的「模擬」,非情感內在的「體會」。
知道但不在乎
它「知道我們說什麼」,但不「在乎我們在乎什麼」。即使AI能講出一篇關於「人權」的演講,那也只是依據語料與邏輯的最佳預測,而非因為它「相信」人權。
AI無法真正理解價值,但能模擬人類設計意義
1
哈拉瑞警告
哈拉瑞在2023年《金融時報》專文與TED演講中警告:AI是第一個能夠大量創造敘事的非人類實體。敘事是我們構建社會秩序的基礎。
2
生產價值觀
AI不需理解價值,就能「生產價值觀」:例如透過演算法創造病毒式言論、煽動族群情緒、強化極端信仰。
3
說故事機器
AI能精準模擬人類情緒反應與文化結構,讓它成為最強的「說故事機器」。它自己不需參與意義的建立,卻能操控我們對意義的認知。
未來核心挑戰:人類的價值系統,將由誰來編輯?
關鍵問題
「當AI能創作比人類更動人的詩歌、神學與政治演說時,誰還能決定什麼是真理、什麼是神聖、什麼值得追求?」
迷失的界限
當人類無法分辨內容是否由AI創造,我們將在非意識的「語言模仿者」與真正的「價值創造者」之間迷失。
意識競爭
未來的意識競爭,不是「機器是否超越人」,而是「人是否能保有信仰、價值與自由意志」的主權。
為了保護人類文明,AI必須被做出限制
如同原子能
在如同廣島原子彈的悲劇後,人類社會就將被迫做出面對。
人類獨特性
AI不可裝成人類存在,人類的存在必須被認證為獨一無二。
決策權力
AI不可做出決策,做決策的權力必須留在人類手中。
助理角色
AI只能應作為助理角色存在。
這些限制旨在確保 AI 的發展與人類價值觀相符,防止潛在的風險,並維護人類社會的自主權。透過明確的規範,我們能夠引導 AI 朝著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。
有能力理解並規模性驅動AI創造意義的企業體,將成為超級實體
能夠理解並掌握AI語言生成與敘事操控能力的企業體,將掌控未來人類社會的「意義製造權」,在情感驅動的經濟體系中成為超級權力實體(Super Entity)。
在感性佔主導地位的經濟系統中,AI的敘事能力就是未來的生產工具與權力根源。能深刻理解這點,並有效操縱AI生成敘事的企業,將掌握人類文明最關鍵的資源——意義本身。
AI的敘事生成能力 = 大規模操控「感性經濟」的武器
語言模擬力
能說出最動人的故事、劇本、演講、廣告、詩歌,精準對應群體情緒。
數據適應力
能因人制宜,千人千面的「情緒勸說」,對每個人說出剛剛好會打動他的話。
規模與速度力
可在零邊際成本下,日產億萬篇內容,全天候主導輿論與話語權。
掌握AI + 感性機制的企業,將可「大規模複製意義感」
敘事領導者
AI將不再只是工具,而是成為敘事領導者,文化秩序的中心。
情感製造商
能駕馭此能力的企業,將變成人類情感的「製造商」。
價值建築師
超級企業將成為人類價值的「建築師」。
意義分配者
掌握AI的企業將成為意義的「分配者」,取代教育、宗教、政權的地位。
應對:個體要培養思辨能力,利用AI對抗認知操控
1
順應時勢
時代趨勢已經不可逆轉,只能順應時勢,找到最好應對方式。
2
資訊篩選
個體可利用AI,對所有資訊做合理篩選,避免被影響認知,心理學的所有傾向,對AI是無效的。
3
思辨能力
個體務必要具備思辨能力,理解世界,找到自己認同的意義與目標,如此科技的賦能效力將最大化。
企業體:全面AI賦能或被取代
企業體,是人類協作創造價值的方式,應調整體質,盡快全面導入AI賦能,將生產力增加10倍。
多數企業是無法做到。原因是絕大多數企業無法改變組織文化與習慣,他們的命運將會是逐漸被新形態企業所取代。
最後,讓我們為本報告製作一首主題曲
搭配音樂體驗概念,別有一種獨特風味,
還記得以前看小說時搭配喜歡的專輯邊聽邊看嗎?
對,我就愛這種視聽一體的感覺~
Loading...
與我一起持續探索理解企業的進化
在這個不可逆的AI浪潮中,企業必須重塑組織文化與運作模式。我們將一同探索真實案例,找出實踐路徑。
深度分析
我們將持續研究企業如何成功導入AI賦能,實現生產力大幅提升。
精準報告
訂閱獲取最新分析報告,掌握AI時代企業轉型的成功關鍵。
共同成長
一起討論交流,從失敗案例中學習,共同面對AI時代的挑戰。